学生服务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服务 > 心灵驿站 > 正文

这是第18篇心“勤”指南

昨天,4月2日,是第十七个世界孤独症日,今年联合国的主题是:“Awareness,Acceptance,Appreciation:Moving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意识、接纳、欣赏:从苟延残喘到茁壮成长)。因此,我们决定4月指南的关键词是“孤独”。

孤独,是什么?

孤独,是一种我们的主观体验,是生活在世间的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终极处境。孤独,不同于没人陪伴的寂寞,而是一种更根本、彻底的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人一生下来就要面对三件最重要的事:第一件是生命的意义,第二件是存在性孤独,第三件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所谓存在性孤独并不是指实际的寂寞、孤独,也不是指一个人内心中的孤寂荒芜,而是我们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所存在的、与其他生命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鸿沟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先天的差异就注定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与我们完全感同身受,也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地了解我们、理解我们和共情我们。

心理学家荣格说:“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重要的感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孤独是由于人们没有获得足够的、令自己满意的社会联结,而导致的不舒服的情绪体验。因此,当你感到孤独,就意味着大脑在提醒你:“你需要走出去,和人建立更多的联结了。”

孤独,从哪来?

1.孤独者可能遗传了“孤独基因”。经过研究发现,孤独是可以遗传的,基因会影响我们的孤独感。

2.丧失会让人感到孤独。在经历丧失后,人们往往会感到比过去更强烈的孤独。我们失去的不止是一个人,也包括了与他人的联结。我们还会失去同“过去自己”的联结。

3.高特异性的身份与经历,让人感到“格格不入”的孤独。孤独者觉得自己与身边人缺乏联结,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或经历与他人很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会让他们感到缺乏深刻的情感共鸣。

4.缺乏深度的、被理解的、有支持性的关系。有些孤独者拥有很多朋友、有亲人和伴侣,但依然感到孤独。因为他们现有的关系中,缺乏深度的、被理解的、有支持性的联结。

孤独,怎么办?

孤独,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下,一定是“孤独,是可耻的”吗?

在任何状态下,我们处理事情也许有三个层面,一是看见,你要看到你的孤独,明白你的孤独;二是接受,你要明白这种孤独的处境无法避免,它不会消失;三是采取行动,当然,如果你的孤独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极致享受,那就安于独处即可;但如果你的孤独令你难受、不舒服、不开心,那我们需要调试,需要与孤独和解……

如何与孤独和解,我们下期见~

参考资料来源:@KnowYourself,@简单心理,《恰如其分的孤独》胡慎之著

图:微博@ケアンズ カジノ ポーカー,百度百科


上一篇: 心“勤”指南丨除了“求关注”,3个小练习帮你化解孤独危机

下一篇: 心“勤”指南丨当我们谈学习时,我们谈些什么?

关闭